详细内容
冬虫夏草是中国特有的中药材,它与人参、鹿茸并列为三大补品,中国古代中医药典籍中都有记载。始载于《本草从新》,据载:“冬虫夏草,四川嘉定府所产者,云南、贵州所产者次之。冬在土中,身活如老蚕,有毛能动,至夏则毛出土上,连身俱化为草”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云:“出四川江油县化坪,夏为草冬为虫”。在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成书的《本草备要》中也有冬虫夏覃的论述:“冬虫夏草,甘平。保肺益肾,止血化痰。”
孢子:子囊孢子线状,无色,薄壁,成熟后多分隔,大小为(118-)120-262(-270)微米×(4.5-)5-6(-6.5)微米,平均长L=204微米,平均宽W=5.46微米,长宽比Q=37.3(n=30/1)。
复合体:该菌可以与蝙蝠蛾幼虫形成复合体。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子座相连而成。虫体似蚕,长3-5厘米,直径0.3-0.8厘米;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,有20-30条环纹,近头部的环纹较细;头部红棕色,足8对,中部4对较明显;质脆易断,断面略平坦,淡黄白色。子座细长圆柱形,长4-7厘米,直径约0.3厘米;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,有细纵皱纹,上部稍膨大;质柔韧,断面类白色,纤维状。气微腥,味微苦。
栽培方法:野外栽培一般采用坑栽法。将野外采回的或在野生条件下饲养的幼虫,放入一个排水良好、日照少、易保湿的土坑内,坑深20-25厘米,长度因地势而定。坑内平铺10厘米厚的腐殖质丰富的砂壤土,土中放入寄主蝙蝠蛾喜食植物的根叶,同时边拌边喷入100-200毫升/平方米菌液,随后将已经喷了3天菌液的幼虫放入土坑内,在覆土面上盖一层树叶、草根、菜叶等。
管理与收获:栽种后土壤的湿度应保持在40-50%,并防止践踏和鸟类啄食。在合理的管理下,坑内幼虫会很快感染、僵化,在虫体表面逐渐长出白色菌丝。一般生长120天(扣除夏季6-7月休眠期),才能长出达到药用标准的虫草。春种虫草到翌年芒种前后挖出,秋种的虫草到来年8月上旬挖出。挖出后先放入60-80℃的热水中浸泡10-15分钟,捞出再用清水冲洗晒干或烘干即可。